一进他的办公室,办公桌整洁有序,桌上摆着近来正在翻阅标注的书籍,旁边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摞满了各类专业书籍,读书可谓他的专业底气,他好学不倦的师者形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以“不经严寒彻骨,哪来扑鼻梅香”自勉,自2009年入职天商以来,致力传道授业解惑,全情投入课题研究,不懈打造金融专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教师的责任与使命。他就是我校优秀教师,经济学院邵永同教授。
精心教学 诲人不倦
邵永同目前主讲《证券投资学》和《期货与期权》两门本科生课程,并承担研究生课程《行为金融学》和《研究方法与专业论文写作》主讲任务。在他看来,“教师精通专业知识,把课上好是安生立命之本。” 一节课短短45分钟,邵永同往往花费好几倍的时间精心准备,只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一般会制作提纲挈领的PPT,为课堂讨论和拓展发挥留足空间,并引导学生根据框架梳理知识,不提倡死记硬背。”他还注重结合实际,收集相关文献,关注最新研究成果,将金融行业实际应用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讲授给学生,提高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入职以来,他的教学备受师生认可,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2次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得第七届和第八届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邵永同坚持因材施教。“给本科生上课要着重培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课堂主要是引导、启发和讨论,课后的自主阅读、思考和实践更为重要。而研究生的课程则注重培养科研能力,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不同主题,一般通过教师设计任务——学生上台主题汇报——教师详细点评与补充的模式,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和钻研意识,同时给他们演讲表达的机会。”学生在他的启发式教学下收获颇多,提高了研究思考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在毕业论文的致谢中不少学生特别提及他的教学方式,这令他十分欣慰。
潜心科研 默默耕耘
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使然,邵永同致力于金融学和农业经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期货与金融衍生品。“除了教学和日常工作外,无论是晚上、周末还是假期,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科研,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娱乐时间。”全情投入在科研上的他已主持完成2项国家级课题和3项省部级课题,最近1篇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农业经济领域国际顶级TOP1学术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迄今为止,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国内学者屈指可数。谈及科研工作的经验,他说:“要勤奋,高效完成每一阶段科研任务;要严谨,力求每一处精益求精,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坚持,历尽艰辛才能收获喜悦。” 2019年,他获聘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2021年,他入选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获评后觉得自己的压力和责任更大了,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继续耕耘,不负学校和社会的信任。”
提及已顺利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过程,邵永同记忆犹新。这个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规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因为没有可参考的前例,必须踏踏实实进行实地调研。邵永同带着课题团队深入农村,与农民朝夕相处,了解我国农产品的种植成本、市场销售和价格波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调研伊始,农民对期货调查问卷理解甚微,他带领团队对农民进行了详细培训,方才保证调研的继续开展。“研究这个课题全凭整个团队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前进,翻阅文献,请教专家,一点点打磨。” 在前往东北大豆主产区开展调研工作时,邵永同回忆:“东北有些地方比较偏远,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差异的影响,有些团队成员身体出了状况,但我们一直坚持,没人退缩。后期又对调研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最终顺利完成课题,使期货市场更好地服务‘三农’、服务实体经济”。
用心做事 任劳任怨
邵永同作为经济学院金融学学科带头人和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在学科专业建设上也用心良苦。他注重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结合当下社会实际,适应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趋势,积极促进和一德期货公司、和融期货公司、北京方正中期期货公司、华泰证券等金融机构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无缝对接;另一方面使学生有机会深入公司内部实践,为毕业后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广泛调研和吸取兄弟院校的宝贵经验,增加期货、证券等课程的实践内容,强调学以致用。在邵永同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今年3月,金融学专业顺利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一些社会活动中也能看到邵永同的身影。自2009年开始,他开始担任国家期货从业资格考试命题专家,已成为命题组里年轻的“老专家”,同时担任 “中金所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知识大赛命题组组长,此外,还承担中国期货业协会金融衍生品系列权威教材的编写工作。“参与这些社会活动,能为国家和行业选拔优秀人才,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同时自己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同行交流时受益匪浅,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这是一举三得的佳事。”
身为金融学专业本科班主任,他也有自己的育人诀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和学生们的距离,做他们的知己。”他经常召开班会,围绕学生的关注点,给同学们提供不偏颇的建议,引导学生走好人生路。他希望学生学有所思,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希望学生关爱他人,能融入集体;希望学生能够独立,在毕业后能在社会上闯荡出一番天地。“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学生工作上多费些心十分值得。”(审稿:杨璐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