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创新改革打响“头炮”—本市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推动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2018-03-05 00:00  点击:[]

“百年前,小说家陆士谔梦想中国制造了能将国人送上月亮的飞舰,梁启超梦想诸国领导人能共庆中国盛世,这些梦想都一一实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是一个历史接力,每位党员都跑好自己这一‘棒’……”昨天下午,天津工业大学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上千名大学生认真聆听了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朝阳教授讲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接力》,这也是本市教育两委主办的“我与新时代同成长”系列报告会首讲。

“依托本市5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向全市高校师生,举办5场‘我与新时代共成长’示范展示课。”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杨清海表示。事实上,这远不仅是一场示范课,而是本市高校“课程思政”创新改革走出的“第一步棋”,也是本市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攻坚战打响的“头炮”。

让思政课“活起来”

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着“要让每节课程发挥育人价值”的原则,本市构建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思政选修课、综合素养课、各门专业课“一核三环”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使思政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上学期,天津工业大学学生上了几节特别的思政课,上课地点由教室变成动漫产业园的设计室和大沽炮台的展厅,上课形式由ppt讲解变成边走边看边讲,连上课教室也变成设计师和讲解员,把社会实践的“活水”注入理论深奥艰涩的思政教育。“把课堂搬到广阔天地中,感觉是书上的内容一下子就‘活’了,不仅让大家学的更‘深’,也能‘感同身受’。”学生张艳杰告诉记者。

像这样的思政课将会越来越多。“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课,帮助师生在实践中感悟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市教委德育处处长赵鸣表示。

不仅思政课“动”起来,各门专业课也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据悉,今年本市各高校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元素,确保每门课都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工作情况将与教师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职务调整、工资待遇相挂钩,设立专门奖励激励机制,也实行‘课程思政’工作考核不合格‘一票否决’。”赵鸣表示。

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如果说课程是载体,那么教师就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一体化’综合改革,让每位教师都发挥育人功能。”赵鸣表示。

这将是一场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改革。本市将成立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负责全市高校思政工作统筹谋划、指导检查、推动落实;高校将成立独立建制的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高校教师政治素质培养和师德建设,将教师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秉承“大思政”理念,推动思政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今年市教委制定了《青年教师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实施意见》,新入职教师必须以辅导员岗位为主锻炼至少1年且考核合格,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至少担任辅导员或班主任1年且考核合格。”赵鸣告诉记者,“这就是将教师参与思政工作作为教师的‘必修课’,要强化其发挥育人功能。”

真金白银推动思政工作

“要让好资源进入马列学院,要让思政教师、学生工作者成为学校里人人羡慕的职业。”按照这一理念,本市“真金白银”推动高校思政工作,市财政设立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全市高校思政工作专项经费,在天津市高等学校“十三五”综合投资计划中单列4000万元高校思政专项资金给高校思政建设予以支持。

“要让每节课、每位教师都动起来,首先要落实各方面保障。给钱给编制给政策,为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攻坚提供坚实保障。”杨清海表示。据悉,本市按照每个300万元标准资助天津市重点“马院”建设,每个30万元标准资助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团队项目(20万元/项)、教学改革成果推广项目(20万元/项)、精品课程项目(10万元/项),每年按照每个5万元标准支持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专项课题,每个10万元标准表彰一批“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成果奖;招贤加编,三年增加思政教师、专职辅导员编制1000余人,全面落实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工作要求。